电子行业9月调研信息汇总

投资笔记,仅供参考。

#苹果产业链#

苹果产业链是电子行业确定性比较好的板块。举一个例子,苹果手机要装下大模型,至少需要8-12g的空间,大规模高速度的运算对散热、电源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给果链企业带来一系列的成长空间。

#中芯国际#

中芯国际93%的收入来自晶圆体,主要内销,中国、美国、欧亚区营收占比分别为 80% 、16% 和4%。下游应用中,电子互联与可穿戴36%、智能手机32%、电脑与平板13%、工业与汽车8%。中芯国际之前整体毛利率13%左右,之后毛利率应该会有不小提升,因为地缘政治会提升他们在本土的市场占有率形成某种程度的“垄断地位”,但芯片这个生意有个特点,就是芯片厂商需要帮助他的下游客户保住市场份额,否则就失去了订单规模。如果中芯国际客户的竞争对手用了便宜芯片,中芯国际一般也要降价以增强他的客户的竞争力。从这个角度,芯片价格战终究很难避免。

#AI商用#

1、AI商用最核心的三要素是:模型、数据和场景。如果是ToB,场景最重要,其次是数据,最后才是模型能力。 ToC的话只有当手机大量集成了 AI 芯片和手机端模型的时候才有机会;

2、我们认同李彦宏总的观点,大家都去卷大模型其实是浪费资源。因为如果只是单纯卖一个大模型相关的技术或解决方案,意义不大。从长期发展的角度,还是看这个应用场景下,客户要真正用起来,而且在用的过程中积累数据和反馈,且根据这些去不断优化。

3、AI要形成生产力,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算力、数据和模型。英伟达、寒武纪是属于算力板块,ChatGPT是模型板块,数据一般掌握在政府和大公司手上。我们在思考相关投资机会的时候,需要考虑整体的技术路线、成本优势,如果只是看某一个环节的某一个方面,容易踩坑。

#传音#

我对传音最大的疑问是如果OPPO、vivio、华为等国产品牌也介入竞争,会发生什么?目前传音的营收和利润体量和他们有几倍的差距; 2023年传音营收623.9亿元,同比增33.9%,归母净利润55 亿元,同比增加 121 %; 手机的制造成本中,占比大头的是内存,然后是基带芯片、显示模组(触摸屏)以及摄像头模组、电池,再加上一些外观件和配件。去年涨价比例最高的是内存,电池价格有下跌; 传音这些年整体毛利率都维持在30%以上。不同市场的毛利率最终还是看竞争,传音是希望一定的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取得财务上的健康运营,所以不会单纯的一味为了抢占市占率而牺牲毛利率,最终是一个综合的平衡状态。

#芯片#

提升芯片性能一般从两个层面:一个是制程的提升,比如从7纳米到5纳米,但这个成本可能会接近有一个翻倍的增长,另外就是通过封装密度的升级去提升芯片的性能。封装行业有产业东移的趋势,最早从这个欧美向日本,然后日本向台湾,东南亚和大陆转移的趋势。背后还是因为这是技术、人力和资本密集的行业。

#英伟达#

英伟达主要是训练芯片很牛,但未来推理侧的芯片需求要占80%-90%,而推理芯片比训练芯片难度低得多,它不需要大规模的数据吞吐,也不要求很高的卡间互联。基本上大厂(Meta、微软、谷歌、百度)都可以自己做。

#制造业#

全球制造业现在是三大产业链,一个是中国产业链,一个是美国产业链,一个是德国产业链。这是我们研究国际产业竞争格局时要注意的一个前提。

#海康威视#

海康威视现在处于一个比较纠结的时期。他们最早做安防起家,后来主打物联网概念,但这个太宽泛很难有具体抓手,现在强调产品数字化。他们的生意本质是以感知技术底座开发各种安防类应用。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是通用类产品,一般来说竞争对手也能做;如果为某些特定行业开发的专用产品,很难上规模,产品、技术、渠道复用率较低。另外一个关键点是,他们的业务主要ToG和ToB,现在财政并不充裕,企业也在缩减很多非经营性开支。

#电机芯片#

国产替代是电机芯片的主要逻辑。全球电机市场规模应该是超过1300亿美金,主要价值量就在电机主控芯片和驱动芯片,两者加起来大概500亿美金的规模。电机主要下游是小家电、白色家电、汽车电子、机器人、无人机这些,可以看到下游都是增速不错的大行业。这个赛道在制造业中算不错的,因为对下游客户来说这是重要零部件,一般不会随意切换,而且电机芯片从研发到商业化周期长,一般研发至少3年,导入至少2年,还需要很长时间的标准审核。国内的龙头是峰岹科技,根据国信证券的研报2023年他们的市场占有率是1.5%,这个赛道主要国际品牌是德州仪器,他们高端主控芯片的营收规模是断层式的领先。

电子行业9月调研信息汇总插图

0条评论

递交一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