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最近收盘市值(亿元)
21.90
众问真实估值(倍)
你好 👋, 这是调取相关机构调研会议后,结合网站相关观点框架做的总结,仅供您参考:

2025-09-15 公告,投资者网上集体接待日

接待于2025-09-15

  • 非电行业定位原因:非电行业烟气治理未普及,市场空间大,技术要求高;电力行业技术成熟,市场饱和
  • CCUS拓展行业:电力、石化、焦化、钢铁、船舶
  • 股东户数:截至2025年9月10日,股东户数为15933户
  • 股权激励进展:本周内完成过户,预计本年产生部分股份支付费用并对报表利润产生相应影响
  • 钠电池业务应用场景:低速车、小动力及储能领域;聚阴离子路线能量密度相对较低,暂不适合商用车等大动力场景
  • 聚阴离子路线优势:低成本、低温、高安全性、稳定性和环境友好性;在储能、两轮电动车、低速电动车等领域具有较大市场发展潜力
  • 钠电池正极材料生产基地:已完成初步规划,正与多个省份地方政府紧密对接选址
  • 钠离子电池电芯试制:已完成50Ah短刀电芯试制,正进行性能验证;后续会启动更高容量(包括但不限于100Ah级别)电芯的试制开发
  • 钠电材料固态电池应用:理论上具备固态电池应用潜力;目前行业钠电固态技术尚处于早期研发阶段,暂未开展相关工作
  • 船舶碳捕集系统市场推广:在万吨级船舶碳捕集装置上获得了三笔吸收剂订单;欧盟排放交易体系覆盖航运业带来市场机遇
  • TX系列吸收剂价格: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客户需求,价格在每吨数万元不等
  • TX-1吸收剂优势:再生能耗和吸收剂寿命两大关键指标上保持行业领先水平;抗氧化寿命达到传统MEA的数十至数百倍
  • CCUS订单及海外市场:在万吨级船舶碳捕集装置上已获得了三笔吸收剂订单;海外市场整体需求较为旺盛,正在同步推进多个项目
  • 欧洲CCUS项目投标:相关进展请及时关注公司后续公告
  • 美国政府政策影响:短期内可能引发政策不确定性,但长期影响有限,甚至可能带来新的机遇
  • 两相吸收剂能耗:结合节能工艺,可以做到2.0gj/吨二氧化碳以下
  • 2025年上半年业绩:实现营业收入约4.05亿元,同比增长33.4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5248万元,同比增长166.07%
  • 碳捕集吸收剂进展:已完成三单万吨级船用碳捕集装置的吸收剂销售;与惠生工程、中冶焦耐等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发出两相吸收剂
  • 钠电材料进展:第三代钠电正极材料整体性能达国内一流水平;第一代高首冲S-NFPP材料顺利完成中试;第三代NFPP材料完成50Ah短刀电芯试制;第四代NFPP已通过小试验证
  • 并购及海外业务:正在寻找契合的并购标的;成立海外事业部并搭建相应销售网络;海外业务为公司业务的重要补充
  • 钠电生产基地投资:一期计划投资3亿元

2025-08-19 公告,电话会议

接待于2025-08-18

  • 钠电新产品下游客户速度:两轮车领域率先规模化应用,东南亚摩托车市场小批量出货;重点推进两轮车及启停电源;中长期向储能领域布局,欧洲户用储能客户初步询价,与多家储能厂商送样及技术对接
  • 出货和产能规划:根据市场拓展节奏和客户订单落地情况动态优化生产部署;产能建设稳步推进
  • 场景定制化开发:提供压实密度2.0-2.1g/cm³标准解决方案;高压实场景可定制开发密度2.2g/cm³以上专用材料;储能领域关注加工性能,持续深化材料微观结构研究
  • 钠电材料成本诉求:市场价格约2.5万元/吨;成本优化空间有限
  • 成本管控:推进3.5代产品研发,自主合成关键原料实现工艺突破;第4代NFPP成本较前代降低20%,加工性能提升,电极合浆固含量55%以上,压实密度2.3g/cm³以上;第2代高首充正极材料C-NFPP无产气设计,避免电芯化成气体产生,降低使用难度
  • 短刀电芯合作模式:提供第三代NFPP正极材料,合作方主导试制;双向数据反馈机制;试制产品面向低速电动车领域,同步验证户储场景适配性;若测试达标可延伸至大型方壳电芯产业化应用
  • NFPP正极材料产能规划:生产基地初步规划,推进选址;一期年产6000-8000吨,二期扩展至2万吨以上;与多个省份地方政府选址洽谈
  • 半年度毛利率提升驱动因素:烟气治理工程毛利率27.79%,催化剂业务毛利率27.03%;高毛利重点项目集中交付;优质客户筛选机制;配方改良与生产工艺升级,原材料成本下降及良品率提升
  • 可持续性:在手订单约4.43亿元;持续强化技术降本与运营提效
  • CCUS业务进展:国内与中冶焦耐战略合作推进多个在途项目;海外欧洲及中东项目储备丰富,深化工程总承包及吸收剂销售双轨合作;与惠生工程联合体参与欧洲某垃圾发电厂35万吨级CCUS项目预前端设计投标;预计下半年国内外订单转化与项目落地
  • 与惠生工程战略合作协同价值:惠生工程海外工程优势,国际业务占比超60%,石油化工EPC渠道网络;公司聚焦碳捕集核心技术研发与产品体系;整合拓展石油化工行业碳捕集解决方案,推进吸收剂供应合作模式设计
  • 传统烟气治理与CCUS协同效应:钢铁、焦化、造纸行业优质客户网络(国家能源集团、中国神华、中国宝武、亚太森博);吸收剂性能突破,抗氧化稳定性及能耗控制技术壁垒,船舶碳捕集吸收剂稳定运行8-9个月,捕集性能未下降,补充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