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9月调研信息汇总

投资笔记,仅供参考。

#医药外包#

2024年上半年,国内整个CXO行业行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幅度分别达到13%、37%和35%。这里有过去高基数的原因,也有政策壁垒的原因。很多人认为上游医药研发一级市场融资低迷有很大影响,其实今年上半年全球生物制药投资额为96.89亿美元,同比增长5%;化学制药领域投资额为32.4亿美元,同比增长67.2%。这个增速并不低。另外国内生物制药投资同比下降34.6%,化学制药投资同比增长40%,但化学药投资的基数相对较小。

#金域医学#

现在医院的经营整体都很难,以前北京上海很难挂上的专家号现在都容易多了。消费在降级,医保也越抓越紧。像金域医学这种医院供应商的回款情况也不乐观。

前些天听了一个投资者沟通会,管理层说他们现在把回款放第一位,利润第二,业务增长第三。从长期的视角看,分级诊断,充分利用大医院给基层医院赋能,以及医院本身的检验和病理外包其实有很大的空间,因为能节省成本。日本医疗体系中大概有2/3的检验都是外包的。而且现在有AI诊断的赋能,话说AI诊断这个不是一个概念,金域去年AI细胞诊断就超过了130万例。很难说对这个赛道的龙头(还有金域营收规模最大,30多亿,迪安诊断20多亿)来说这不是机会。

#迈瑞医疗#

听了一场迈瑞医疗的电话会,感觉管理层对未来1-2年的增长没有很有把握,最后好几分钟说海外市场会好起来是因为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将变得宽松。

迈瑞在国内市场营收下跌了12%,他们归结为医药市场的整顿,当然这也确实是事实。然后他们说耗材的生意模式比设备好,这我们也认为很对。总体感觉不确定性较大。

#康方生物#

康方这次受到业界这么大的关注,因为他们的H112临床三期试验的P值、HR值都显著优于预期。

肿瘤是一个大赛道,特别是肺癌、肝癌。他们这个产品据说最大的特点是安全性好,也就是毒性低。毒性低有几个好处,一个是患者用药的时间就可以很长,另外可以作为基石产品与其他药物结合形成靶向制剂。总之用我们投资的话说就是赛道长,雪也够厚。

但是医药投资其实是门槛非常非常高的领域,一般人不建议。就已康方为例,其实他们这个产品很早就开始了,而且专业人士对他们的效果也有预期,但是港股的医药股波动非常大,有时候利好不见得就能有收益。

 

#迈瑞医疗#

1、深圳的市属公立医院采购的设备资金其实全部都来自于深圳市财政,其他地方基本上都是医院自己的钱,地方财政一般没有能力去支持大型公立医院去做设备采购。

2、我们国家人口数量最庞大,同时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是县级区域。初略估计医疗器械在县级区域市场规模有200多亿,但是核心问题是县级财政缺钱。解决这部分资金的一个办法是发行专项债。

3、迈瑞在欧洲和美国市场定的增长目标是每年 15% 左右,而俄罗斯、墨西哥、巴西、印尼、印度、土耳其增长目标基本都是在20%-30%甚至更高。

4、正常的医疗器械应该是拼参数、拼服务、拼核心技术。国内过去把事情弄复杂了,医疗反腐之后情况在变好。

5、耗材和医疗设备的协同性很弱,对应的科室也不同。迈瑞的强项是设备,并购是为了增强心血管耗材方面的研发和营销能力。 美国是迈瑞最赚钱的市场之一。

#医药#

减肥、老年痴呆和与老龄化相关的心脑血管、代谢领域的药是具有某种消费属性的,难的是他们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品牌,而且受集采影响。

#医药外包#

医药外包行业的颓势,其实不是很多人认为的贸易政策,这些影响不大,核心是医药行业投融资环境变了。现在VC、PE对医药特别是创新药的投资变得非常谨慎,国内外都是,这一下子让医药研发产业链的企业营收和利润都受到了很大打击。所以这个赛道,如果欧美市场医药创投领域的复苏了他们就能好起来。

#家用医疗器械#

家用医疗器械有消费属性,同时又受益于人口老年化。这个赛道比较主流的产品包括血压计、血糖监测仪、抗原检测、电动轮椅、助听器、呼吸机、手套、口罩、中医理疗器等。

#胰岛素#

胰岛素的整体竞争格局是相对稳定,前些年第一轮集胰岛素集采平均降幅是48%,第二轮胰岛素集采整体平均降幅是3.8%,医保对胰岛素价格的影响应该是差不多了。

#血制品#

我们国家血制品目前整个库存处于非常低位的水平,大概他们的渠道库存是不到一个月的,基本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景气度非常高。

#医疗器械#

中国本土的医疗器械产业是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核心就是依托中国的制造业优势和工程师红利。另外一方面,从商业模式本身角度看,医疗器械也优于创新药。辉瑞以前是全球创新药的绝对领导者,但是过去的研发成功不意味着未来的成功,几个管线的失误下来就很快让他的龙头地位下降了。反而医疗器械是需要有制造经验积累的,之前的经验对之后的产品有帮助,所以我们看到全球医疗器械的龙头格局一般都比较稳定。

#医药品市场#

全球前三的医药品市场依次是美国(5000亿-6000亿美金)、欧洲(2000亿美金)和中国(1600亿美金)。美国80%以上的产出聚焦在创新药,他们的医药研发支出非常庞大,美国过去不太重视生产,最近几年受到其他方面影响他们开始收缩医药生产外包到本土。

欧洲在90年代的药物研发力度和美国相当,但是这几十年以来整个欧洲医保经济情况不如美国乐观,药物研发力度在显著减弱,创新药研发水平已经和美国不在一个层面了。

中国本土对创新药的支持力度很弱,23年中国医保支出是2.8 万亿人民币,但是花在创新药上的大概800-1000 亿,这个比例非常低。

#维力医疗#

上半年麻醉线占比在33% 左右,销售收入2.2 个亿,毛利率 57%; 导尿管占比在29% 左右,毛利率30%;泌尿外科营收占比15%左右,毛利率73%;第四个是护理类产品,营收占比14% 左右,毛利率28%;现在这个时点观察医药医疗营收数据其实是很扎实的,因为之前有反腐和集采的担忧,中间经销商一般不敢压货,所以今年的营收应该是实打实的。当然,我发现他们的应收帐款比例有所上升。

#医美#

根据第三方数据,2021年中国胶原蛋白产品的市场规模是 288 亿,用途主要是三块:皮肤护理、注射医美和生物医用材料。其中皮肤护理用的胶原蛋白规模135 个亿,接近一半;这里面功效性护肤大概是 60 多个亿,那么医用辅料70 多个亿。注射医美的市场规模大概是 37 亿。生物医用材料大概是 30 多个亿。

#CDMO#

CDMO现在处于很艰难的时刻,很多人预期小分子的低迷是长期的,前些年靠融资活着的CDMO企业可能很难穿越这个周期。为什么小分子的低迷是长期的,因为美国出台生物法案后,他们的研发企业会把关键的片段(也是毛利率比较高的业务)避开中国的CDMO,然后堵住了中国 CDMO 往 API 以及制剂发展。短期看,这些订单被印度分流(虽然印度分走的也是低价值的片段),长期看小分子研发外包的天花板变得很低了。

#创新药#

普通投资者最好不要碰所谓的创新药公司。以下是投资创新药公司至少需要弄明白的几个点:这个赛道怎样?目前竞争格局如何?欧美哪些同类管线的产品?相比之下产品优势和劣势是什么?出来后市场份额大概多少?公司研发实力和商业化销售能力如何?主要产品研发目前进展到哪个阶段了?目前的资金和资源实力是否支撑他们实现商业化变现?创新药的投资非常难!

#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板块整体行业规模已经突破了1万亿,设备大概占60%,高质耗材占 15% ,然后低质耗材和体外诊断各占12%左右。这个赛道的成长性一般认为有两个驱动力:一个是国产替代,一个是药械比。我们觉得这两个逻辑可能被高估了,因为国产替代后很可能又被集采。“药械比”通常是相对美国来说的,因为美国市场药物和器械市场规模差不多。中国是否也有类似逻辑,我们比较怀疑,因为美国药物价格普遍比较高,都是最好的创新药,且他们没有集采。总之,我们也看好器械板块的成长性,但是更多的是从微观的视角,要具体看某个赛道的某些公司的竞争优势。

#乐普#

乐普最新的数据是远低于预期的,主要是药品版块出了很大问题。药的渠道一般有三个,药店、医院和电商,价格肯定是有差异,但现在药监局是要求不同渠道药价得趋同,所以药店这个渠道进货就突然下来了。乐普未来应该还是回到器械这个主业,药品版块可能维持在16-18亿左右的营收就很好了,不要期待有大的突破,这个大环境在变化,接下来几年重点应该就是维持,做好渠道管控。器械,特别是心血管器械还是有很大增长空间的,特别是心脏病相关的,净利润率也很不错,能做到30%左右。

#药房零售#

最近有传言,说要把医院里面的药价和外部零售药房的药价打平。如果真这样,我觉得连锁药店就没投资价值了。这种非市场化的强干预措施真正落地的概率不大,但是如果成真了,医药赛道的很多投资逻辑要重构。

连锁药房有处方外流的逻辑,处方外流之后很多药房销量会有比较大增长。而且连锁药店有强者恒强的逻辑,品牌、渠道、区位、口碑、门店数等方面的优势;

#医美#

医美的三大科室,皮肤、注射以及外科,其实外科是最有议价空间的,因为外科是纯手工劳动,技术门槛高,所以外科的溢价空间相对比较高。

#创新药#

要注意专利保护到期风险。有些药的销量原来是 50 亿,但在专利到期并被别人仿制之后,他们的销量可能只有 5 个亿。并不是每种药都很容易被仿制,所以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纯粹的创新药是风险很大的标的,因为很多创新药研发企业是靠融资活着的,他们未来面临比较大的生存问题; 客观来说,集采和医药反腐是降低了整个行业的营销费用的,有利于专注研发的企业跑出来。

#迈瑞医疗#

深圳的市属公立医院采购的设备资金其实全部都来自于深圳市财政,其他地方基本上都是医院自己的钱,地方财政一般没有能力去支持大型公立医院去做设备采购。 我们国家人口数量最庞大,同时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是县级区域。初略估计医疗器械在县级区域市场规模有200多亿,但是核心问题是县级财政缺钱。解决这部分资金的一个办法是发行专项债。 迈瑞在欧洲和美国市场定的增长目标是每年 15% 左右,而俄罗斯、墨西哥、巴西、印尼、印度、土耳其增长目标基本都是在20%-30%甚至更高。 正常的医疗器械应该是拼参数、拼服务、拼核心技术。国内过去把事情弄复杂了,医疗反腐之后情况在变好。 耗材和医疗设备的协同性很弱,对应的科室也不同。迈瑞的强项是设备,并购是为了增强心血管耗材方面的研发和营销能力。 中国的基层医院主要是做的是血球和生化,只有大医院才会这个做发光,之前这一块一直是由进口品牌垄断。因为集采迈瑞的渗透速度在明显加快。 美国是迈瑞最赚钱的市场之一。

 

医药9月调研信息汇总插图

0条评论

递交一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