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注意到去年年末美国对高端科学仪器采取了新的禁令,国家好像当时也对科学仪器的招标有过补贴。这块国产化替代空间似乎很大,但我注意到似乎没有资金对此感兴趣。是否是因为国产化替代很困难,或是其实市场本身不够大?我感觉需要考虑细分市场,针对不同领域的科学仪器似乎市场大小相差甚远

shyker你好,谢谢联系我们。
在2024年初整理行业研究框架的时候,我们就发现仪器仪表是机械板块里属于成长性比较好的。
我们的小伙伴拉了下过去三年的数据,发现这个细分板块市值的波动主要源于估值而不是盈利。所以投资的时候要有估值可能出现非理性波动的心理准备。举一个例子,普源精电算是数字示波器领域第一梯队的公司,竞争格局很好,不过pe有70倍左右,未来盈利能力和成长性能支持这么高的估值吗?这给我们投资带来了一些难度。
根据 SDI 测算目前全球实验分析仪器市场规模约 730亿美元,中国市场大概85-90 亿美元,而且2015-2021 年国内实验分析仪器行业复合增速为 6.8%。虽然整体看不算很小的市场,但不同类别的科学仪器又区别很大,彼此很难形成竞争,于是这90亿美元左右的市场就被划分为很零散。在加上国产化率低,所以导致国内的仪器仪表上市公司市值普遍不大。从这个角度,仪器仪表是个典型的利基市场。
这个行业最明显的特征是高度依赖进口。我们国家的大型科研仪器整体产品采购进口率约为 70%左右,其中三大谱产品进口率均超过 80%。政府在2021 年出了一个《政府采购进口产品审核指导标准》,对不同类型科学仪器划定了最低的国产采购占比建议,比如气象色谱仪就要求 50%采购国产;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要求75%采购国产;能量色散荧光光谱仪、离子色谱仪甚至要100%采购国产。
这些当然都能迅速提升相关公司的估值。另外一些利好还包括政府推动的设备更新、教育领域科学仪器采购力度的加大,以及专项债的发行提升了地方政府的购买力。以前科学仪器主要买家是政府(海关、环保、卫生医疗等部门),他们的回款一直很成问题,接下来这个现象应该能得到缓解。
从投资的角度,这些公开信息并不会给我们带来可以持续超越市场的收益。我个人觉得挑选科学仪器板块公司的时候,这些角度是可以供参考的:
1、卖解决方案的公司比单纯卖产品公司的商业模式好一些。这条可以排除很多在低端产品内卷打价格战的公司了。
2、过去3-5年经营净现金流加起来超过总的净利润的公司,说明他们的回款情况比较好(单个年份有波动很正常)。
3、应收帐款占比不大的公司是加分项。
4、所在的细分赛道与国外巨头形成直接竞争,而且有自研能力的公司,是加分项。
5、当然,产品和服务在政府采购类目的公司是加分项。
最后是心态上,除了要小心估值在短期的非理性波动,还要对商业进展保持耐心。
想替代国外品牌没有那么容易。海外的知名品牌,他们在上市应用的过程中很多已经积累了20多年的经验,它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已经得到验证。即使国内的客户也不太愿意更换,国内品牌想要拿到这些份额,需要一整套的产品路线支持,而且要很长时间的验证,而且数据上证明和国外品牌误差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才具有形成销售的可能性。不会一蹴而就。好消息是,这类产品很依赖售后和运维,所以一旦拿下了某个客户,他们也不愿意随意更换。
以上是我们的一些观察,不一定正确,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