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碳纤维的供求格局

wang

当前碳纤维的供求格局插图

我们之前写过一篇《碳纤维的初步看法》,核心观点是

这个行业似乎处于一个还不错的位置。“还不错”的意思是,需求比较弱,但供给也更谨慎。碳纤维的价格在回调,回调的原因本质还是技术进步和规模生产带来的成本下降。但这主要是一个利大于弊的事情,因为成本下降才会催生下游场景的发展。不要忘记了,碳纤维目前还是一个刚起步的阶段(至少对国产品牌来说)。

今天在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更新下当前碳纤维行业的供求格局。

国内最近的一次碳纤维行情大概是从2019-2020年开始的。当时的逻辑非常简单,就是日本东丽在2020年以“违反《外汇法》”为由,正式停止对中国的高端碳纤维(如T800)出口。现在看来,这次禁运与当时的中美科技竞争相关,日本配合了美国对华的技术围堵。日本东丽长期主导全球碳纤维市场(占65%份额),尤其当时T800以上级别用于航空航天的基本是东丽的产品为主。所以,这次禁运对国内产业链影响很大,相关下游开始积极在寻找国产碳纤维作为替代。

但是国家在碳纤维领域一直在投入研发,只是我们当时我们在产品性能和稳定性方面一直和日本有差距(现在很多应用场景下也有差距)。比较关键的发展节点有这么几个:

1、2000年之后,国家“863计划”专项投入1亿元,由师昌绪院士推动成立三大研发基地(北京化工大学、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山东大学),集中突破了原丝工艺和干喷湿纺技术;

2、2010年之后,中复神鹰突破干喷湿纺技术(纺丝速度达400m/min,效率提升5倍),实现T800级碳纤维量产,填补国内空白;

3、2020年之后,中科院山西煤化所攻克T1000级技术,西宁建成全球最大万吨级生产基地,性能基本可以对标东丽同级产品。

所以,其实到这里我个人有一个深深的疑问:为什么2020年之后,日本明知道中国国内的碳纤维研发和生产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准,还去配合美国对华的技术封锁?可能这些不完全属于经济分析的范畴,所以只是存疑,大家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从后面的数据看,日本应该是付出了代价。因为后来日本东丽因为中国同行的竞争被迫降价,部分产品价格下降2/3!到了2025年,中国碳纤维产能占全球43%,实际产量达11.2万吨,T800级成本仅为国际1/3。(根据新材料产业圈的数据)。


隐藏内容,继续阅读请先开通VIP
 开通VIP会员

目前我们无法给出非常准确的供给和需求数据,应该也不会有准确数据。原因是下游产业本身无论是真实的需求还是统计的数据都是动态的。同时供求方面,虽然整体产能相对可以统计(全国15万吨),但是各家产能利用率水平随着企业管理层对行业的判断而随时会变化。所以供给和需求我们都无法给出准确数据。然而,我们想说的是,那些产能利用率已经处于高位,在特殊场景有自身核心竞争力,稳定性和性能都达到一流水平的碳纤维企业,是值得进一步我们关注的。我们当前在碳纤维领域没有持仓。

截至2025年4月30日组合总收益12.72%(上周12.12%),本周将科锐国际换成了伊利股份。
2024年5月31日-2025年4月18日众问组合总收益10.76%,无交易。

0条评论

递交一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