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描述可能不太准确,我不是这方面的专业投资者。
我最近在寻找AI应用的标的,看到有不少投资者对于国内AI应用或是说软件的预期非常悲观。另外,我看到了很多人都认为国内企业不习惯于为了软件服务去设置额外的预算。我自身也感觉到国内软件方面似乎未来确实有些难。相比之下,美国的AI应用似乎给到了很高的估值。
我想知道你们是什么看法?我开始去寻找这些主要是我想要看看数据库相关企业。我注意到你们曾经写过达梦数据的调研。而我在科创板找到一家叫做星环科技的公司,我感觉似乎还挺有意思。
我感觉星环科技还是有看头,不过他的营收和利润也太糟糕了,加上国内各种大厂的份额挤压,他的未来似乎有些捉摸不定。但是他既然能够保持如此高的研发费用率并且生存下去,还寻求港股融资,让我不禁对这个公司和这个行业有些期待。
可能有些偏题,见谅。

Hi~我们大概读了星环科技的年报,感觉这家公司的年报大概率都是技术专家负责写的,应该是一家很扎实的公司。我们把它列到了关注名单。
数据相关的软件有一个很重要的优点,就是复购率非常高,用户粘性很强,因为没有特别的原因一般不会随意更换供应商。现在AI来了后,数据越来越重要,因为只有场景+数据+模型才能形成生产力。所以,逻辑上这个赛道是可能跑出很优秀公司来的。
您提到美国的AI应用估值比国内高很多。我们觉得原因很多:一个是他们有些东西确实是好,这种高度依赖创意赛道,美国应该是全球独一档的,就是不止比我们国家好,比其他国家也好;第二个是美国的互联网生态比我们好,不仅仅是开源生态,还有非常完备的插件、接口,各种标准化的数据产品,这些比我们好,所以他们做产品的难度比我们低,推广起来难度比我们低;第三个是他们做全球的生意。这个不方便细说啦。
不过在AI的时代,未来中国会不会发展出自己的生态或行业格局?不知道。我们偏谨慎乐观。本质上,AI时代不同业务场景下,数据的存储、应用都是可以抽象出某些通用产品或服务模块的。
对了,有时候要忽略外界的评价(估值本质上也是一种评价),因为现在的评价很可能会变。事实会变,观点也会变,虽然这些“观点”经常落后于事实。关键是我们自己怎么看。
最后想问下,您说他们的份额被“国内各种大厂”挤压可以具体展开说说吗?谢谢~~
感谢您的回复。我最开始关注星环科技是在于它的私有化和安全性。我关注这个公司大概的流程如下,不过我并不专业,只能提供一个思路以供交流:
1.我在了解AI应用行业中,注意到当下国内最好的生意似乎是和政府与企业的合作,很多政企需求私有化部署,除了能对接各个主流数据系统外还要求安全性,尤其是政府部门,数据安全,信息安全等一直在被提及,软件端似乎应该同样被重视,要能和国产系统和芯片契合。
2.有人提到了星环科技,我关注了它的公众号,注意到它至少在技术上非常先进,似乎在分布式数据库领域国内领先。尤其是,它的ArgoDB与主流国产操作系统和国产处理器完全适配,这非常好,是加分项。
3.同时我注意到这家公司非常特别,怎么说呢,研发费用占比很高,在职人员和招聘的学历和工资目前来看都挺不错,公司又在上海,这方面来看至少技术面可以保障(比较关注这一方面是因为之前做北交所了解过云创数据,看到人员的学历和工资一下子就放弃了)。它的创始人和实控人之一孙元浩先生履历非常优秀。
4.但是它的营收少得可怜,并且每年都亏,其实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我很好奇它怎么撑下去的……当然这不太重要,我注意到他的二股东林芝利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腾讯有关,感觉也算个加分项(当然最近一直被减持)。
5.我关注到他和北京政务科技公司达成了市场合作(公众号),这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它被认可,一些榜单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我开始担心它的产品其实并不会被应用太多,鉴于它的规模,我很担心它和之前我看过的所谓的物理ai(索辰科技)那样,以概念为主,不过他的营收占比上找不出什么毛病。
6.于是我去看了它的投标信息,应该说还是不错的,它确实在金融系统和政务系统上中标了不少。不过我注意到它有时候会被一些大公司挤掉(阿里云),加上今天华为在金融论坛上发布了AI推理的新突破,华为云国内份额好像是第一?它的业务被大厂挤压似乎已经成为必然。甚至不只有大厂,比如最新的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的采购,浪潮软件也把它挤掉了。在我的理解中阿里华为这样的公司可以提供更加一贯制的服务,加上各种绑定,星环很难占优,除非在什么细分赛道能脱颖而出,这我也不是很懂。
目前来看我能短期内收集到的信息只有这些,我对星环科技有兴趣其实更多源于他们还想要赴港上市融资。如果说一直亏损需要钱可以理解,但在这之外这个公司作为数据库上市第一股(有人这么说)应该是有它的独到之处,也许未来几年是转折点?AI应用在国内究竟会变成什么样也值得一直关注。
我的表达能力和研究能力都欠佳,见谅。我对星环还是蛮有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