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tree-pic title=生成朋友圈长图 wrap=et_pb_post_content]
消费电池格局开始稳定,值得关注
按下游应用场景,锂电池可分为消费型、动力型和储能型三类。这三类电池细分市场格局和投资逻辑都非常不同。
相对高速增长的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消费电池市场已经进入稳定期。根据工信部的数据,2021年我国消费、动力、储能型锂电池产量分别为72GWh、220GWh、32GWh,分别同比增长18%、165%、146%。
消费电池厂家主要来自中日韩,国产品牌市场份额正在逐年增加。以笔记本和平板电池为例。根据 Techno Systems Research,从 2019 年到 2020 年,在笔记本与平板电脑锂电池制造企业中,按出货量占比计算,三家日韩厂商 LG 化学、三星 SDI、松下合计市占率由 37.31%下降至 26.09%,而三家国内厂商珠海冠宇、比亚迪、力神合计市占率由 26.57%上升至 31.66%。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认为两个原因:一是国外巨头把更多研发资源投向增长更快的动力和储能领域;另外一个原因是随下游消费电子产品向智能化、轻薄化方向发展,他们的先发优势在减弱。
然而问题是,消费电子市场本身还是会继续增长的,因此留在这个细分领域的厂家就有机会积累自己的品牌和技术优势,形成商业护城河。比如,现在,体积小、能量密度高、支持快充、外形设计灵活的小软包电池在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等消费电子品类中持续渗透,在电话手表、无人机、TWS耳机、电子烟等新兴领域不断推广,已替代日韩巨头最初赖以起家的圆柱与方形电池占据行业主导地位。
国内消费电池典型企业如欣旺达,55.7%的营收来自手机数码电池,14.5%来自笔记本电脑,它在消费电池领域的毛利率已经从14年的9.9%上升到21年的16.2%。还有德赛电池,它的营收32%来自手机电池,穿戴类18.5%,不过它的毛利率只有个位数。
本文对所涉及的基金产品及其他信息、意见等均不构成任何推荐或建议,请读者全面认识基金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根据自身情况自行做出投资决策,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文中转发、摘编的其他专业人士或机构撰写的研究观点及数据仅代表其本人/该机构的分析判断,不代表本人观点,对其中的信息及观点不做任何形式的确认或保证。本人不对任何人依据或使用本资料的行为或由此而引致的任何后果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