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tree-pic title=生成朋友圈长图 wrap=et_pb_post_content]

编辑整理

消费频次和人群广度决定消费品市场的量,品牌议价能力决定价。从这个逻辑出发,饮料市场空间大于食品,大众品空间大于高端品。

白酒的市场空间要分高端、次高端和大众酒。高端成长最确定,集中度也最高;次高端增速快,集中度较高;大众酒规模大且分散。从竞争要素看,高端白酒看品牌;次高端除了品牌还要有渠道加成,且品牌大于渠道;大众酒是产品、渠道、品牌的综合竞争。从营收分布看,高端(茅、五、国窖)收入规模1675亿,占比28%;次高端(洋河、酒鬼、水井坊、汾酒、舍得、剑南春、郎酒)收入规模1145亿,占比19%;大众酒收入规模3213亿,占比53%。

看白酒行业的关键是:白酒行业增长弹性取决于价格而不是量。2015年之后白酒销量增速维持在2%-5%之间,需求增长平稳,行业收入增长主要由消费结构提升来带动。

调味品大概有4000亿的规模。过去8年复合增速12%,3年复合增速9%。最大的品类是酱油,超过千亿,辣酱、川调、食醋都是数百亿的市场。行业格局方面,酱油一超多强,海天占19%,2-5名占比5%以内,其他调味品品类缺乏强力领导者,格局较散。

规模在调味品行业竞争占重要地位。在采购环节,规模大对上游议价能力强,省成本。

同时,规模大的企业有更优化的渠道成本结构。

餐饮是比家庭消费更好的市场,因为餐饮行业厨师为了保证风格一致性,一般不会换调味品,所以用户粘性较强,调味品企业的竞争最激烈的在家庭消费市场。总体看,行业餐饮占调味品的55%,家庭占35%,具体到龙头企业数据如下:

海天:餐饮60%,家庭40%

厨邦:餐饮24%,农贸48%,商超28%

李锦记:餐饮60%

加加:流通60%,KA30%-40%,餐饮5%

恒顺:流通20%,KA70%,餐饮10%

调味品行业未来的增长还是来自产品升级带来的均价提升。过去十年,酱油吨均价从4000元升到5000元,这数据其实还没有跑赢通胀,更没有跑赢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这意味着酱油是越来越便宜了。未来这个局面会改变。不过行业内差异也较大,比如中炬均价最高,达到6466元/吨,海天和千禾大约5500元;食醋方面,恒顺吨均价7600元,远高于行业3786元。

啤酒是一个有明显的区域割据的市场。每个省份都有自己主打的啤酒品牌。从竞争格局看,全国总体上华润占30%,青岛占21%,百威占20%,燕京占10%。

啤酒行业未来增长主要依赖产品和品牌升级带来的价的提升,和白酒以及调味品一样,量的提升空间并不大了。过去十几年啤酒有两次提价周期,两次的提价逻辑不同:2008-2011年提价,当你啤酒企业整体毛利率没有变,是成本增加导致的提价;2018年的提价,毛利率同比升2-5个点,之后啤酒企业盈利能力增厚。未来产品升级和推新产品是企业品牌升级的推动力,成本不再是唯一推手,行业底层逻辑在变。

乳制品空间很大。首先从量的方面,中国城乡之间乳制品消费量存在很大差距。上海北京一线城市液态奶消费量30kg,城镇居民24kg,农村7kg,所以这里有4倍以上空间。同时,品类会扩大,每隔3-5年会出现一个50亿级的超级大单品(酸酸乳、儿童奶、常温酸奶)。其次从价的方面,对比日本产品升级的路径,中国乳制品行业未来也可能从液态乳到固态乳制品,从牛奶到发酵乳和乳饮料,从传统的奶粉到奶酪。这些都会带来市场规模的提升。

从竞争格局看,液体奶行业强者恒强。常温奶CR2是65%,低温酸奶CR2在50%以上,乳制品企业对上游原奶企业有很强议价能力,下游渠道碎片化也决定了乳品企业对渠道的议价能力。

下面是乳品企业毛利率/净利率的对比:

养乐多:58% | 雀巢:50%

达能:48% |伊利:38%

蒙牛:37% |明治:36%

净利率:

雀巢:11% |达能:10%

养乐多:9% |伊利:8%

明治:5% |蒙牛: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