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tree-pic title=生成朋友圈长图 wrap=et_pb_post_content]
医药产业的需求空间显而易见
1、人口老龄化。未来5-10年60岁以上人口占比将很快提升,国内住院人群中60岁以上占比最高。
2、城镇化率上升和收入提升会增加对医疗消费的需求。
3、医疗卫生支出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不足。中国人口是日本10倍,但是医药市场规模是日本的1.65倍,医疗支出占GDP相当于日本20年前水平;
4、慢性病、癌症和死亡率都逐年提升。2014年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11.2%,2002年之后2.6%。
中国医药产业的主要购买力来自医保,这个在中美都如此。中国医疗支付主体是国家医保基金,美国主要依赖保险。中美个人卫生支出占比都在30%以下。
医保关键点是:
1、采购机制方面。高值医用耗材必须通过省级集中采购平台进行采购,且鼓励采购国产。药品带量采购已经成为主流。
2、付费机制方面。总额控费,高端仿制药和国产高值耗材的进口替代率先体现;医疗服务价格进行调整,普通耗材和检测试剂成为成本项;单病种付费和简单DRGs有望普遍执行,进而逐步向全面的DRGs演变。
影响医药产业需求的要素还有:
1、医保目录药品和非目录药品。非目录药品,不是医保报销的范围,所以市场处于萎缩态势;目录药品还分是国家还是地区目录,适用区域范围不一样。进入目录受众更宽,但是会面临集采。仿制药会集中采购,创新药要谈判。医保目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经常调整。
2、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处方药必须凭医生处方购买,主要在医院和药店,现在有网络零售处方药放开的趋势。非处方药不需要处方就能买,而且可以做广告宣传。电视上看到的药品广告大都是非处方药。药品定价在15年之后有很大变革。医保目录中的药品都要按照医保支付标准定价,专利药、医保目录外的血液制品都要议价或者竞价。麻醉和一类精神药品目前还是按照最高出厂价和最高零售价格管理的模式定价。
分析医药产业机遇离不开对政策的解读和预判,而我国医药相关政策都围绕“看病难、看病贵”来展开。社会资本办医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具体而言:
1、专科连锁。体检和美容的壁垒低,妇科、口腔、眼科、辅助生殖壁垒高。
2、综合医院。有几种模式,新建医院、收购医院和参与公立医院改制。不同地方政策不同。
3、康复养老。看可复制性,以及是否有大医院做依托,医保覆盖程度。
4、高端医疗服务。看服务质量、医疗水平和政策导向。
下面看各个子板块的投资逻辑。
1、原料药。中国是世界第一原料药生产国(全球35%的份额),市场规模超过300亿美金。这个产业总体上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而且产业结构逐渐从大宗原料要向特色原料药转变。如果是大宗原料药,要看产能集中度和成本控制能力。前者,能有议价能力;后者,能增厚盈利。如果是特色原料药,要看产品储备的可持续性、研发和技术能力以及海外的品牌影响力。
2、化学制剂。这个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人民币。最大的品类是肿瘤药(占20%以上),其次分别是消化系统、抗生素、血液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呼吸系统等。处方药的商业价值还是取决于文号、医保、招标、中标价这些因素;非处方药的商业价值取决于终端渠道建设能力和品牌推广能力。
3、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大约7000亿人民币,近十年增速20.5%,而且中国药械比1:0.35,远低于发达国家的1:0.98,所以潜力很大。技术壁垒从高到低(以及跨国公司市占率从高到低)的子品类依次是:内镜及微创(95%)、透析(90%)、成像(86%)、缝合(84%)、体外诊断(80%)、麻醉及复苏(77%)、心血管(75%)、创伤修复(65%)、监测(65%)、骨科(58%)、常规耗材(28%)、医疗信息系统(12%)。这个板块发展动力取决于一个是产品平台化和横向发展,这一般是针对乐普、迈瑞这种大公司;一个是对海外市场的开拓以及国内的进口替代率提升。
4、中药。2015年中成药工业总产值是6737亿,增速回到个位数。中药行业压力很大,中药注射剂的销售空间被快速压缩,中成药的效果不显著,国家医保控费严格。
5、医药流通。分为批发和零售,这个行业有规模效应,规模大的企业具有更好的采购议价能力从而有更好的成本结构。要观察行业企业的周转指标(应收回款期、存货周转率)以及成本控制指标如期间费用率。
6、医疗服务。医疗服务市场巨大,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和财富的增长,增速很快。2019年中国卫生消费5.2万亿,过去十年复合增速16%。这个行业一个趋势是民营医院迅速崛起,民营医院诊疗人次明显高于公立医院。行业驱动力主要来自医疗资源的下移和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