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中国移动董事长最近接受了香港投资者的调研,前后有一个多小时的对话交流。听下来我们比较感兴趣的还是这3个话题:算力网络、九天大模型、机器人。对于运营商(不止中国移动),我们认为未来的增长点一定是基于政企业务而不是ToC的业务,政企业务的本质就是“连接+算力+能力”,所以我们的研究重点是各家运营商在这些业务板块的一些亮点和进展。
1、算力网络
两年前我们对算力网络没有概念,直到做这个网站买服务器时,销售人员给我们一个配置清单,才发现真正的大头是“网络”费用。问他们为啥网络这么贵,原来他们的网络是“向中国移动买的,成本比较高”。我们这才体验到了这里的一些奥秘。
简单说,现在算力的企业很多,但是算力需要和网络要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生产力,而只有运营商才提供网络服务能力。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的云服务大头都是运营商直接提供的。
目前,中国移动算力服务器有超过100万台,智能算力规模达43 EFLOPS(占全国可调度算力的1/6)。移动已经完成国家八大枢纽400G超高速直联,建成全球最大“IPv6+”骨干网,实现20ms全国时延圈,日均调度超亿次。
这块业务的护城河是很难被颠覆的,唯一需要关注的运营商之间的竞争,但是投资中国移动的一个前提就是认为运营商之间不会陷入恶性的价格竞争。
另外,电话会议中有位香港的投资者提了一个我们之前没考虑过的问题。他说“虽然现在智算中心国产化率超90%,但是如果以后想出海,可能在算力这块受到贸易或者政治因素的影响,这是否会影响移动的海外业务拓展?”杨董并没有直接回复这个问题,他只是表示可以通过内部资源调配来解决类似的问题。
我们看好算力网络的发展。本质上,未来随着AI推理需求的持续增长,算力网络需求一定会有不错的增长,而且这块业务商业模式很好,既有规模效应(从而分摊成本)又可能通过定制化服务获得高毛利率、高附加值。
2、“九天”大模型
管理层重点提到基于九天AI平台的服务模式。中国移动已经推出30多个行业大模型,覆盖政务、医疗、工业、农业等领域,他们通过定制化模型授权或服务订阅收费。这里的“定制化和服务订阅”包括对基础模型调用、微调工具及算力租赁的服务。我听下来,应该和我们网站用的Deepseek一样的付费模式,按照token数和使用量付费。
管理层还给出了几个具体的案例,比如:
政务大模型:与黑龙江合作打造全国首个政务综合搜索平台,提供集约化服务;
农业大模型:山西玉米种植项目亩产提升15.5%,降低灌溉成本,入选农业农村部典型案例;
工业大模型:在纺织石化等行业落地AI质检、设备管理等应用,提升工业场景作业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专用大模型:与中石油、中储粮等央企合作开发专用模型(如储粮大模型),通过技术输出和数据服务分成盈利。
本质上,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模型即服务(MaaS)的商业模式。这种模式一旦建立,就是稳定、可持续且毛利率很高的业务。
3、机器人
我们关注移动在机器人领域的进展,主要基于这样的逻辑:过去,运营商服务的场景只限于人和人之间的通信,如果未来机器人应用场景开始变多,那么这种设备之间的通信和数据交换将是一个类似且同样规模巨大的市场。反而,我们完全不看好运营商参与机器人硬件的制造和研发,这方面能干的公司太多了,而且竞争也激烈。
电话会议中,管理层提到移动已经攻克自主交互(L3级对话)、自主作业(L2.8级家务操作)、自主移动(室内L3导航)、自主学习(模仿与优化)等关键技术,他们的“灵犀”还支持语音、手势、表情识别,并能根据用户情绪调整交互方式(如用柔光安抚焦虑情绪)。他们目前重点有五类机器人产品:包括人形机器人“小思”(仿生交互)、四足机器狗“小力”(家庭服务)、轮式机器人“小佳”(养老陪伴)、轮臂机器人“小智”(家务作业)、导览机器人“灵犀”(商业服务),基本覆盖了全场景的需求。
总结一下:我们认为移动运营商的投资逻辑还是在算力、网络和模型这些政企业务上。传统针对个人和家庭的套餐业务目前还算是基石,但未来也就是一个稳定甚至可能略有下滑的水平。真正的增长点还是在算力网络、大模型服务以及物联网这些业务上。这是一个很长的赛道,可能中途会有波折,但是未来前景没有太大问题,而且运营商被颠覆的概率应该基本没有。这就是我们目前投资运营商的底层逻辑。我们持有中国移动,所以未免不客观,不构成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中国移动相关的调研:
隐藏内容,继续阅读请先开通VIP
开通VIP会员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