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e

全文1351字。
最近三年,全世界范围内核聚变项目的投资都在加速。
2023年,全球核聚变领域的融资额高达62.1亿美元,同比增长27%(根据根据核聚变工业协会的数据,下同);
2024年,全球核聚变领域融资总额达到71亿美元,比2023年新增9亿美元。
进入25年以来,最重要的一个会议是前几天(4月18日)在合肥开了一个聚变堆真空设备及器件产业发展大会。这个会议传递出了核聚变产业化进程可能会有超预期推进的信号,而且这个会上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与多家上市公司达成合作意向。于是,相关上市公司就被市场拿出来“火速解读”。
和我们组合相关的是中国核电在核聚变方面的投资布局。
2025年2月28日中国核电发布公告,计划以增资方式投资10亿元,参股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这家公司前身是“中国核燃料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核集团)全资控股,持股100%;之后,他们在2024年9月更名为可控核聚变研发与产业化平台。到了2025年2月,他们首次战略融资中国核电和浙能电力,两家公司分别投资10亿元和7.5亿元。但是很快到4月18日(也就是合肥会议当天),他们公布了最新的股权结构:
1、中核集团直接及间接持股57%(这里包括中国核电上市公司的持股,因为中国核电是中核集团的子公司)
2、中国石油集团昆仑资本有限公司持股20%;
3、上海未来聚变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这是上海国投等联合控股)持股11.81%
我们之前在研究中国核电的时候(请点击这里)简单提到过核电的基本原理。本质上核电就是通过核裂变产生的能量来烧水产生蒸汽来发电。可是理论上核聚变也可以产生能量。因为聚变就是通过高温高压把轻原子核聚合成重原子核,瞬间就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与核裂变一样,它的原料氘从海水中就能提取,储量足够人类用上百亿年!而且整个反应过程几乎没有污染。业内应该有一个共识,说太阳能是人类的终极能源。可是太阳本身是靠核聚变产生能量的。
但这只是理论上的。仔细研究一下就会了解,核聚变领域存在一个著名的“50年悖论”,就是技术突破似乎永远“触手可及”,却又很难落地。前几天有位专家就列举了一些技术难题,我们没有这个领域的技术背景,所以就是把专家们的观点做一些提炼总结:
首先是在1亿摄氏度的高温下能否稳定控制等离子体,以及能否提高超导材料的耐久性。其次,即便核心技术问题得到解决,从实验室到商业应用的转化过程估计要几十年,更不要说短期内产生商业价值。最后,核聚变项目的资金投入巨大,建设示范堆的成本可能高达上百亿,而且核聚变能源的市场需求也存在不确定性。
欧美的进展似乎比我们更激进。美国的Helion公司计划2028年为微软供电,英国计划2040年投运首座商业聚变电厂。中国的战略目标是2035年建成核聚变示范堆,2050年实现商业化应用。也许2028是一个关键节点,如果Helion真能按计划通过核聚变为微软供电,那会是一件大事,那个时候(按过往经历)中国的计划有不小的概率会提前落地。
简单总结一下:中国核电的母公司中核集团是在主导中国的核聚变发电项目,这个毋庸置疑。值得关注的是真正在技术和商业化落地的时间,目前看至少按照计划还要25年!如果美国的一些项目有突破,我们提前落地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