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常见的利润调节方式

sun

五种常见的利润调节方式插图

马上开始密集发布年报了,有会员朋友微信问我们怎么发现上市公司可能在做利润调节。

分享一下我们这些年的心得。要提前说明两点:一个是利润调节是合规的,它和利润造假有本质区别。另外,利润调节不一定是把利润做高,有时候是故意把利润做低,这样为之后几年“业绩增长”铺路,再结合他们的“故事”做所谓的“市值管理”。当然也有公司单纯是为了防止连续的利润下降或者亏损,干脆一次性洗澡,把利润做低。

没那么玄乎,调节利润的常见方式大概只有以下五种:

1、如果一家公司过往应收帐款占比很高,我会重点关注他们是否改变了应收帐款坏账准备计提政策。

比如某公司应收帐款有20亿,原来的坏账计提比例是5%,那么在算利润的时候是要扣除1亿作为坏账准备。这样,如果他们把坏账计提比例由5%下调到3%,同样的情况下利润就多了20亿*2%,也就是4000万。

本质上类似的还有对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调整。通常是调整折旧年限。比如100亿的固定资产,如果原来是10年折完,那么每年折旧是10亿,如果由10年找个理由改为20年,那么每年折旧是5亿。同样的情况下利润就多了5亿。

2、如果一家公司前五大客户占比很高,或者很多交易背后都是同一实控人,我会重点关注他们是否存在关联交易。

比如某上市公司A向其实控人控制的另一家企业B低价出售原材料,而B公司以高价转售给第三方,这种就是典型的关联交易中的利益输送。他们很有计划的,有时候是故意做低利润,有时候是反过来做高利润。也有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进行资本性投入,当年四砂股份(后来更名为鲁信创投)就是通过关联交易转移公司资产,最终导致上市公司利益受损。

现在监管机构对这块是高度关注,但是如果感觉主要客户背后都是老熟人,其实就需要小心了。

3、如果一家公司净利润中投资收益占比过高,我会看他们投资了什么,投资给了谁?

这里的关键是啥呢?因为投资收益是按照公允价值来算的。可公允价值很容易被操纵。比如一家上市公司去年投资了某小企业股权,原来1亿买了10%的股份,这相当于去年的估值是10亿对吧?今年又花1亿继续买了5%的股份,这相当于今年的估值到了20亿对吧?可是在算投资收益的时候,它去年买的10%的股份就突然值2亿了,这是不是相当于投资收益是1亿,利润就增加了1亿。实际上,是自己给自己抬轿子无形之中创造的利润。

即使这些完全合规,一家公司如果利润中投资收益占比过高,也是风险。因为只有通过主营业务获得的利润才是可持续的,除非是投资性质的企业,比如保险公司。

4、如果一家公司商誉占比很高,要关注他们的商誉减值。

我们之前在聊很多连锁药店投资风险的时候提到过,因为现在龙头都在抢地盘,通过收购来扩大自己的门店规模,提升市场占有率。但这些收购都会产生商誉,收购的价格是蕴涵着各门店的未来业绩预期的,一旦没有达到预期会大幅减值。当然,按照现在的监管规定所有商誉最终都会清掉。但是,大幅减值商誉是可以故意做低利润,降低业绩基数的。

5、其他的一些“小动作”

还有很多其他合规的小动作。常见的比如把研发费用资本化。我在2017年投资长城汽车的时候就对比过当时的同行另外一家车企,他们当时对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很不相同。为什么研发费用资本化会影响利润呢?假设一家上市公司今年研发费用10亿,如果把这10亿作为“费用”处理,那今年算利润就要扣掉这10亿。可是,如果把这10亿作为无形资产增加值,你知道资产是只能折旧的,而折旧是需要分摊到很多年,比如10年的,那么对今年的利润只影响1亿而不是10亿。

还有些在建工程占比较高的生产性企业,他们常年把进度在90%以上的“在建工程”挂在资产负债表上。这样有啥好处呢?如果不这样做,这些在建工程就是固定资产,是固定资产就要提折旧,提折旧就要影响利润。

以上是我们经常关注的利润调节方式。分享给各位会员朋友。

我们每个工作日为会员朋友推送3-5份机构调研(非付费用户每周一次推送),每周4-5次的原创调研,22个行业研究框架不定时更新。与此同时,我们的行业定性打分和估值也在持续更新。

众问估值计算器

企业估值=账面金融资产—账面带息负债➕预期经营净现金流/折现率

以下估值表格中“金融资产”、“带息负债”和“净现金流”数据来自益丰药房上年年报。

免责声明:我们根据公开数据和简易模型提供估值工具,主要参数(成长率和折现率)取决于投资者自己基于对公司业务的认知做出的选择。在任何意义上都不构成投资建议。当您使用我们的工具默认您已经知晓并同意相关的免责条款。

标*的字段需要您输入。

益丰药房估值计算

股票价值毛估估

亿元人民币
亿元人民币
亿元人民币
1.3
0.53
亿元人民币
8%
4%12%
亿元人民币
益丰药房研究之:药店的护城河

全文1563字。 大多数人都认为零售没前途,药店零售也是零售,所以是难的生意。我不敢说这个观点不对,因为最近十年让我最终亏损割肉的股票就是深圳的某央企旗下的连锁商超。零售确实是很难的生意。不要说线下店了,这些年淘宝、拼多多和京东之间的竞争都是你来我往,没有一家敢有丝毫松懈。 需要提前说的是,我们在益丰药房上有持仓(最新持仓请点击查看),所以很可能不够客观理性。大家一定要独立思考。...

了解更多
为什么药品比价是处方外流大趋势下的必然选择

比价政策不是市场很多人认为的对零售连锁药房的打压。“比价”的背景是医药分离,医药分离意味着处方外流。这让相当大一部分药品支付场景从医院药房转移到零售药店。于是在逻辑上,就必须让医保支付也对应进入零售药店。可是实际操作层面出现了套用或滥用医保资金的情况。因为如果药店以很高的价格出售,然后让医保支付,这里就会有混乱和腐败,以及增加本就有压力的医保基金的兑付风险。于是,监管2024年推出了药品比价。[t...

了解更多
互联网卖药会冲击实体药房吗?

这是我们投资药房之前要想明白的问题。我们打开美团或京东、天猫都可以买药,而且同样药品价格比线下实体店便宜不少。常识上感觉这一定会影响线下药店的生意。 但我们目前看不到互联网冲击实体药店的迹象。原因如下:...

了解更多
药店连锁企业机构调研的三个共性问题

我们小伙伴整理了最近一年连锁药店龙头上市公司管理层接受机构调研的谈话记录。归纳了几个共性的问题,里面有些问题我们之前有谈到过,也有我们没想到的问题: 1、互联网对线下药店产生影响。部分城市如北京、上海开放O2O刷个人医保账户购药,深圳开放O2O统筹医保刷卡,对药店行业及公司经营有什么影响?(2024年12月) 益丰药房的管理层回答强调...

了解更多
药品比价对连锁药店的影响

周末有会员私信我们一篇文章,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媒体,他们说“比价系统对连锁药店的影响很大,能相当程度削弱药店的盈利能力,同时又不影响药企的正常经营。”这个判断是有违常识的。我们做投资分析的时候,一定要把所有参与方都想象成”聪明“的群体。怎么会在不影响药企的情况下削弱药店的盈利能力呢?两款药,如果药效一样但是价格不同,通过比价系统一定会淘汰药效较低的那一款。药店的经营者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将其筛除...

了解更多
连锁药店的风险

今天更新下药店相关调研信息和投资逻辑。 有会员朋友问我们,现在投资连锁药店的风险是什么? 我个人认为,未来某个时候,中国连锁药店龙头很可能会出现整体性商誉减值的情况。这个背后的本质是当集中度上升的过程中会出现一段时间的无序竞争,导致之前为了扩张规模而做的一些收购项目盈利不达预期,从而引起商誉减值和资产负债表损伤。如果真的出现这个情况,估计那时相关龙头企业的市值会有不小波动。[tbcontent...

了解更多
哪些指标反应连锁药店的竞争力?

每天有会员在邮件里问连锁药店有没有更新调研信息。 之前的两篇:《药店调研信息更新1》以及《药店调研信息更新2》。今天继续补充下药店的比较数据。 午饭后散步的时候,我问自己,哪些指标反应了一家连锁药店的竞争力?我想了下大概认为是毛利率、坪效和营收与利润增速的比较。理论上我们可以捣鼓无数的指标,但这几个我觉得重要。...

了解更多
药店的强者恒强逻辑

有会员在邮件里问连锁药店有没有更新调研信息。 之前SUN在《药店调研信息更新》中写道:“药店本质是一个强者恒强的投资逻辑。规模越大,对上游药厂的议价能力越强,采购成本和药品种类更丰富。同时,老百姓买药通常会选择大品牌的药房。” 围绕这个我补充一些最新的思考和数据:...

了解更多
药房最大的挑战是消费力的下降

今天更新下药店相关调研信息和投资逻辑。 1、药店本质是一个强者恒强的投资逻辑。规模越大,对上游药厂的议价能力越强,采购成本和药品种类更丰富。同时,老百姓买药通常会选择大品牌的药房。这次调研我新增了一条认知,其实大药房的合规成本更低。因为现在政府对药房的监管变得更加规范,在面积、库房、系统、安保等方面都有更严格的要求,小药店更容易被“出清”。...

了解更多

0条评论

递交一条评论